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睡眠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体免疫力提升与疾病预防,长期睡眠不足则可能引发抑郁、糖尿病、心脏病等多种健康问题。
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全国1500名受访者中,仅30%的人认为自己"睡得好",17%的人自我评价"睡得差"——焦虑压力、睡前电子设备使用、不良生活习惯等成为影响睡眠的主要因素。
当城市深夜的灯光照亮996打工人的屏幕,当焦虑与压力蚕食着现代人的睡眠周期,光照,这个被低估的“隐形调节器”,正成为破解睡眠困局的关键钥匙。
人体内存在精密的"生物钟"系统,其运作高度依赖光照信号。相关波段的蓝光对人类褪黑素分泌的抑制效果极强,这正是白天保持清醒的关键机制。相关研究提示,即使是5lx的460nm蓝光也能显著抑制机体褪黑素分泌,降低主观睡意水平。

相关数据显示,全球超过30%的成年人日均自然光暴露不足1小时,而“光照疗法”作为非药物干预手段,已被纳入《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
系统原理:基于光对非视觉通道的影响机制,系统通过特定强度、波长的可见光(不含紫外线),在医生专业指导下照射眼睛(非直视光源),安全有效地调节血清素与褪黑素分泌平衡。
临床应用价值:
调节情绪,改善季节性情感障碍与抑郁症状 提升睡眠质量,缩短入睡潜伏期,延长深度睡眠时间 重置紊乱生物钟,特别适用于轮班工作者与时差适应 增强认知功能,延缓老年认知衰退 改善注意力缺陷,提升工作学习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二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和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2025年卫生健康系统为民服务实事项目的通知》,要求2025年底前每个地市至少有一家医院提供睡眠门诊服务。
这一政策进一步推动了睡眠健康服务的普及,也为光照疗法、节律照明技术在睡眠健康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临床验证平台。
2023年12月,北京照明电器协会正式发布《节律照明灯具性能要求》团体标准(T/BALI 002—2023),这是国内首个针对节律照明灯具的权威技术标准,为行业产品质量和性能提供了明确规范。
该标准从光谱构成、辐射剂量、非视觉刺激水平、调光方法等多个维度,对节律照明灯具提出了详细技术要求,并根据不同使用场景将产品分为四个等级:
I级-夜间:助眠节律照明,满足基本夜间助眠需求
II级-日间:唤醒节律照明,满足清晨节律照明需求
III级:功能节律照明,同时满足夜间助眠和清晨唤醒需求
IV级:专业节律照明,可内置光配方、实现光分布调节
这一标准的出台,意味着节律照明产品从此有了科学、统一的质量评价依据,消费者可以更加放心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照明产品。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为长者营造安全、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已成为社会关注重点。照明环境作为康养机构中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北京照明电器协会已启动《康养机构健康照明设计规范》团体标准制定工作。该标准将规定康养机构健康照明的术语和定义、各应用场景的照明设计要求,通过遵循舒适性、功能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原则,采取自然光利用、局部照明、调光系统、艺术照明和智能化控制等措施,营造促进身心健康的光环。
提供舒适环境:柔和照明帮助老年人放松身心,提高生活质量
提高视觉效果:充足照明减少眼部疲劳,提升阅读和活动舒适性
促进社交交流:良好光环境创造温馨氛围,促进社交互动
提供安全保障:合理照明设计降低跌倒和碰撞风险
标准,是科学照明的坚实基石,欢迎相关单位和专家参与本标准编制工作,推动节律照明技术在睡眠健康、康养服务等领域的深度应用,用科技之光点亮全民健康睡眠新篇章!
小编语
从《黄帝内经》的“天人相应”到现代光生物学的分子机制,人类对光的探索从未停歇。当政策、科技与市场需求形成共振,照明行业正从“照亮空间”迈向“治愈生命”,谁率先突破光健康的技术壁垒,谁就能在万亿级市场中定义未来。


转载文章并不代表中国之光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
涉及内容版权、真实性或其它问题,请致电:0510-85188298 ,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