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星光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光股份”)宣布其LED半导体封装生产线正式量产,标志着这家深耕照明行业30余年的传统企业,正式从成品制造领域向上游核心器件封装领域拓展。这一动作不仅是企业战略的关键转折,更折射出LED行业垂直整合加速的行业趋势。
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以三安光电为代表的企业早已开始向上游延伸至衬底、MO源等领域,有效降低了原材料价格波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增强了企业在供应链中的话语权与抗风险能力。
对星光股份而言,向上游封装环节延伸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一方面填补了其上游供应链的空白,另一方面推动企业从单一“照明产品制造商”向“技术+制造”双轮驱动的综合型企业转型。

- INDUSTRY PREDICAMENT -
据悉,星光股份此次封装产线聚焦SMD(表面贴装器件)和LAMP(直插式器件)两大主流LED光源类型,致力于高流明、高光效、高显指及低光衰技术的突破,既能满足标准化照明需求,又能灵活适配定制化场景。 同时,表示已为国内外众多战略合作伙伴提供封装解决方案。
但这恰是当前产能过剩最为严重的中低端封装市场。一方面,上游芯片价格因行业下行持续走低,封装环节利润空间被压缩;另一方面,下游应用需求疲软,新增产能消化难度陡增。
尽管星光股份宣称“在高流明、高光效、高显指及低光衰等核心性能指标上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但从公开信息来看,公司并未披露具体的技术参数和专利情况。在高端封装领域,已有鸿利智汇、国星光电等国内龙头企业占据技术先机,短期内难以突破。
今年7月,星光股份向全资子公司广东星光发展控股有限公司增资5000万元,明确表示本次增资契合公司聚焦照明与新能源主业的发展战略;9月1日,全资子公司广东中能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计划追加投资不超过1900万元,用于采购LED灯珠封装生产线设备及配套设施;控股子公司广东金源光能科技有限公司拟投入不超过2000万元,用于购置光伏组件生产线设备。
此前,星光股份已在智能照明、健康照明、信息安全、量子保密通信等多个领域设立子公司,展现出多元化的战略布局。这一系列动作指向其“双主业+多赛道”的战略规划。
然而值得警惕的是,在行业洗牌加速的背景下,同时推进多个新业务线,可能分散公司本已紧张的资源,导致现金流压力进一步加剧。

2024年,星光股份营收1.92亿元,同比增长27.22%,但净利润亏损持续增长;2025上半年,营收9296万元,同比增长32.62%,却净亏损266万元,去年同期盈利100万元。
这与星光股份新业务投入增加直接相关。在行业整体下行周期中,投入封装产线建设,特别是在LED芯片价格持续下跌的背景下,封装环节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星光股份或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盈利。
星光股份通过打通LED照明产业链关键环节,能否帮助公司降本增效、强化质量控制与产品创新?能否破局“业务扩张与盈利能力之间的脱节”导致“增收不增利”的困境,提升其综合竞争力与市场影响力?在LED下游应用端需求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还有待市场反馈的时间验证。
星光股份计划通过向上游核心器件领域LED封装环节的垂直整合来“降本增效”,但在行业整体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上游芯片价格已处于低位,封装环节的成本优势可能并不明显。相反,由于新产线的折旧和运营成本,短期内可能进一步降低企业利润。
星光股份若想在LED封装的红海中站稳脚跟,星光股份需跳出“规模扩张”的传统思维,转向差异化竞争策略:
聚焦细分市场:避开中低端封装的“血拼”,重点布局汽车照明、健康照明等对技术要求更高的高附加值细分领域,打造差异化优势。
技术突破:真正实现“高流明、高光效、高显指及低光衰”的技术突破,而非停留在概念宣传层面。只有形成技术壁垒,才能在高端市场获得议价权。
强化产业链协同:依托“封装+照明成品”的垂直整合优势,通过内部协同降低整体成本,而非单纯依赖封装环节的成本优势。
收缩战线:重新评估多元化战略,在现金流有限的情况下,优先保障核心业务的技术投入,避免多线作战导致资源分散。
小编语
星光股份进军LED封装领域的时机堪称“行业寒冬”——产能利用率不足、价格战持续。对于一家在封装领域技术积累有限、且正面临净利润由盈转亏困境的企业而言,这一战略的风险远大于机遇,此时大举进军LED封装领域无异于在红海中“裸泳”。
转载文章并不代表中国之光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
涉及内容版权、真实性或其它问题,请致电:0510-85188298 ,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