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信部等国家八部委2025年2月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背景下,近期北京、上海、重庆等多个省市密集出台政策,围绕建筑光伏一体化、光储充一体化示范项目、市政设施节能改造等领域,加速新能源与照明场景的深度融合。
4月14日,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表示原则同意《上海市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及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安排》,明确支持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节能降碳行动,并强调推广“光伏+市政设施”模式。例如,通过光伏车棚、围墙光伏板等设施,将新能源与交通、储能场景结合,为探索光伏供电的智能路灯系统提供了政策支持。 重庆在绿色建筑领域动作频频。4月7日重庆市住建委发布的“关于做好2025年全市绿色建筑与节能工作的通知”,要求通过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电力,推动建筑照明、空调等系统的低碳化改造。 2月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发布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行动计划(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更提出到2027年全市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780万千瓦,推广“光储直柔”技术应用,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包括照明设备的节能升级。 北京市4月1日在《北京市2025年能源工作要点》中,提出推动光储直柔、光储充一体化、分布式电源等多场景示范。比如近期开工建设的昌平区山姆会员店、未来星科能源谷等屋顶光伏项目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将为园区照明、设备供电,年减碳量达千吨级。 此外,北京市还通过立法、规划、补贴等多维度政策,明确要求建筑光伏一体化与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应用,并重点拓展新能源与市政照明、交通设施等场景的融合。 甘肃省2月11日印发的《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行动方案》 中提出,依托河西走廊风光资源,推动“光伏+储能”系统在城乡照明、农业领域的应用,鼓励建设微型离网储能项目。
随着各地方政策的密集落地,“光伏+照明”的应用场景正从单一的建筑供电向市政设施、交通枢纽、农业园区等多元场景延伸。未来,在政策驱动与市场需求的协同作用下,照明行业的绿色转型有望步入快车道。
来源:中国照明电器杂志公众号
转载文章并不代表中国之光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
涉及内容版权、真实性或其它问题,请致电:0510-85188298 ,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